• 网站地图
  • 收藏本站
  • 设为首页

【我们这十年】体育学院:十年厉兵秣马 盛世扬帆竞航

点击数: 时间:2022年09月30日

近年来,体育学院聚焦高质量发展,以党建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队伍建设和育人环境建设为保障,上下同心,积极进取,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社会服务和“运动校园”建设等方面实现了新的跨越。


师资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学院建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人,硕士生导师14人,校级教学名师2人,引进高水平教练2人,培养国家级教练3人、国家级裁判2名,近几年,青年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竞赛获一等奖3次、二等奖4次。教师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育人能力得到极大改善,有力支撑了学院发展。

                     

人才培养卓有成效

学院凝练出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坚持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着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凝练出了体育教育专业“四轮驱动,协同育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专业+企业+学生员工”、大学体育“三自主、三促进”和体育课程俱乐部制等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现有省级高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13门;立项教学研究项目84项,其中省级教研项目10项,出版特色教材6部;建有校级示范实践教学基地1个,校级重点培育实践教学基地1个,在上海、深圳、襄阳等地建有实践教学基地24个。

近年来,体育舞蹈、健美操、足球、篮球、网球、定向越野等高水平运动队参加全国和湖北省各级比赛,获得全国竞赛金牌52项、省级竞赛金牌100余项。2018年,体育舞蹈项目综合成绩排名处全国大体协普通院校第一名,并长期保持前列。学院学生获批立项国家级项目5项,省级13项,校级40余项;获“三创赛”国家级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学生发表论文300余篇。

学院坚持服务学生考研、考公和创业,两个专业就业率长期稳定在90%以上。


科学研究有所建树

学院建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团队、区域体育文化研究团队、“运动校园”研究团队、体育产业研究团队、幼儿体育运动研究团队。近年来,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社科重大项目子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4项,省级教科研项目11项,市厅级项目22项,横向项目50余项。发表教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高水平论文35篇,参加国内外会议交流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20部。荣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1项,襄阳市人文社科奖14项。


学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硕士点建设取得突破。学院拥有襄阳市青少年足球训练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赛事推广与策划中心、体质健康测试与研究中心和大学生健身实训中心等教学科研平台;与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近10年,多位教授、博士受聘为兼职硕士生导师。2019年武汉体育学院在我院建设“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工作站”;2021年获批教育学硕士点,2022年开始招收教育学体育类硕士生。


社会服务成绩突出

学院与襄阳市文化旅游局、襄阳市教育局、企业与行业深度合作,学院师生深入襄阳市相关行业、企业和社区开展服务。参与了襄阳市全民健身规划、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襄阳市“十四五”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以及襄阳市体育中考方案论证、全民体质健康测试检测与分析工作,承担了襄阳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和教师教育培训、襄阳市全民健身指导、体育赛事策划与推广,以及中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等服务工作;每年举办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教师、俱乐部教练、青少年优秀体育苗子培训达10余场,受训人数多达3000余人。获得产学研横向项目资金600多万,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赢得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好评。


“运动校园”初见成效

2014年启动“运动校园”建设,相继出台了《学校‘运动校园’管理与评价办法》《关于加强与改进学校体育工作意见》,开展了以评价为导向的大学体育课程综合改革,在省内率先实行体育课程俱乐部制和体育课程三年制。推出年度校园“十大精品赛事”,组建了13支学校运动队、10个校级体育社团和250多个体育兴趣小组;实施了“健康跑打卡制度”、体育专业师生协助二级学院体育工作发展和二级学院自主办赛事制度等。初步实现了“周周有赛事、人人爱运动、人人有技能”的学校体育工作格局,校运动队参加湖北省和全国体育竞赛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


审稿人:何忠